

很多人查出胆结石后,看到报告上“直径仅几毫米”的描述,便觉得“这么小的结石,肯定不碍事”,于是拖延不治,甚至完全忽视。但临床案例反复证明,胆结石的危险程度,从来不是由大小决定的。
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副主任(四川)、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指出,哪怕是不起眼的 “小结石”,一旦掉落到关键位置、引发并发症,后果可能不堪设想。

胆囊管是连接胆囊和胆总管的狭窄通道,直径通常只有几毫米。小结石一旦脱落并嵌顿在胆囊管内,会直接堵塞胆汁排出通道。

△结石卡在胆囊管
这会导致胆囊急剧收缩,引发剧烈胆绞痛,疼痛集中在上腹部或右上腹,还可能放射到肩背部,伴随恶心、呕吐、大汗淋漓等症状,严重时需急诊就医。
更危险的是,嵌顿时间过长会导致胆囊过度膨胀、充血水肿,引发急性胆囊炎。若炎症持续加重,可能导致胆囊坏死、穿孔,胆汁流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,危及生命。
小结石若从胆囊脱落进入胆总管,会造成胆总管梗阻。这不仅会导致胆汁无法进入肠道,引发皮肤巩膜发黄、尿色加深、大便发白等黄疸症状,还可能诱发两种致命并发症:

△结石卡在胆总管
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:胆汁淤积引发细菌感染,出现高热、寒战、腹痛、黄疸,严重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,死亡率极高;
胆源性胰腺炎:堵塞的胆汁反流进入胰腺,激活胰酶引发胰腺自我消化,轻症会出现剧烈腹痛、呕吐,重症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,危及生命。
即便小结石没有引发急性症状,长期在胆囊内摩擦胆囊黏膜,也会导致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。这会逐渐损伤胆囊壁,导致胆囊收缩功能下降,最终失去正常功能,哪怕后期想保胆也为时已晚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,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80%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结石病史,且结石存在时间越长,癌变风险越高。而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,一旦发现多为晚期,治疗效果极差。

陈红春主任强调,并非所有小结石都处于“低风险” 状态,以下情况的小结石,更需要及时干预:
有症状的小结石:哪怕只发作过一次胆绞痛、上腹不适,也说明结石已开始影响胆囊功能或存在嵌顿风险;
泥沙样结石:这类结石颗粒细小,更容易脱落进入胆总管,引发梗阻;
合并其他问题的小结石:如胆囊壁增厚、胆囊息肉、糖尿病、肥胖等,会增加并发症风险;
直径1-3毫米的小结石:看似微小,却最容易卡在胆囊管或胆总管内。

陈红春主任指出,面对胆结石,“轻视”是最大的敌人,正确的做法是理性对待、科学处理:
定期体检,早发现隐患:每年一次的腹部B超是筛查胆结石的有效方式,尤其是有家族结石病史、肥胖、长期不吃早餐、高油饮食的人群,更要重视体检;
拒绝盲目拖延:查出胆结石后,无论大小、有无症状,都应咨询肝胆外科医生,评估胆囊功能、结石类型及风险,而非自行判断“没事”;
遵循专业治疗建议:若胆囊功能良好、结石适合保胆,可选择保胆取石手术,保留有用的胆囊;若胆囊功能已受损、结石风险较高,则应及时切除胆囊,避免并发症;
调整生活习惯:控制高油、高胆固醇、高糖饮食,规律吃早餐,多喝水、适度运动,减少结石增大或再生的可能。

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提醒,胆结石的危害从来与大小不成正比。一颗小小的结石,可能因为拖延变成危及生命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与其等到并发症发作才追悔莫及,不如在发现之初就科学干预,才能真正避免不必要的风险。
如果出现上腹隐痛、腹胀、消化不良等疑似症状,切勿盲目当作“胃病”治疗,应及时到专业医院的肝胆外科就诊筛查,避免延误病情。
四川结石病医院以微创保胆保肾取石为特色,自2010年建院以来,为来自全国各地数万例结石患者提供诊疗服务,年均结石手术量居国内前列,各科室综合水平受到业内高度认可和社会广泛好评... [详情]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