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胆囊里面长了息肉、结石”——不少人在右上腹疼痛就医,或是常规体检后,都会听到这样的诊断。但“胆囊息肉”“胆囊结石”对多数人来说很陌生,大家最常问的是:“胆囊到底长在哪里?”“它有啥用?”
针对这些疑问,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副主任(四川)、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表示:胆囊不是可有可无的“小零件”,而是维持消化与健康的关键器官,了解它的功能,才能更好地守护胆囊健康。
虽然从人的出生开始,胆囊就默默工作,它像一颗鸭梨,躲在肝脏下方的 “胆囊窝” 里,靠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,分为底、体、颈三部分——颈部连胆囊管,再往下通胆总管,形成 “胆汁运输通道”。
它的核心任务是配合肝脏处理胆汁:肝脏每天分泌800~1000ml稀薄胆汁,先通过胆管送进胆囊;胆囊像 “加工厂”,吸走胆汁里的水分和电解质,把胆汁浓缩40~60倍。等我们吃饭(尤其吃油腻食物)时,胆囊收缩,将浓缩胆汁排入肠道,帮着消化食物。
有些患者觉得“胆囊没用,切了也没关系”,但陈红春主任强调:胆囊的功能远比想象中重要,它不仅参与消化,还在保护胃肠道、调节胆道压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,具体可概括为十大功能:
肝脏24小时不停分泌胆汁,但肠道只在进食时需要胆汁消化。胆囊就像“临时仓库”,在不进食时收纳胆汁,避免胆汁浪费;进食时再快速释放,满足消化需求。
每天进入胆囊的800~1000ml稀薄胆汁,会在胆囊内被去除多余水分和电解质,浓缩40~60倍。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脂肪的能力更强,能更高效地帮助肠道分解油腻食物。
进食后,尤其是摄入脂肪类食物时,胆囊会主动收缩,将浓缩胆汁快速排入肠道——这种“按需供应”的模式,能确保肠道在消化高峰期有足够的胆汁,避免脂肪消化不良。
胆囊储存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胃酸,减少胃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腐蚀;若没有胆汁保护,十二指肠黏膜容易受损,增加溃疡、出血的风险。
肝脏持续分泌胆汁,若没有胆囊“缓冲”,胆道内压力会不断升高。胆囊通过储存和浓缩胆汁,能灵活调节胆道压力,避免因压力过高损伤胆管。
胆囊黏膜每小时会分泌约20ml黏蛋白,这种粘性物质能在胆囊内壁形成一层“保护膜”,避免胆囊黏膜被胆汁直接溶解,同时润滑胆囊管,让胆汁顺利流动。
Oddi括约肌是胆管与肠道连接处的“阀门”,进食时需要它开放以排出胆汁。胆囊收缩产生的压力,能刺激Oddi括约肌规律开放;若胆囊被切除,括约肌失去压力刺激,容易出现排泄不畅,可能导致胆总管扩张、结石形成。
胆囊通过吸收水分浓缩胆汁,选择性吸收胆固醇及卵磷脂、改变胆汁中脂质成分的胶体结构,以及控制胆汁进入肠道的节律,来影响肠道对脂肪的吸收,也调节着胆固醇的代谢。
胆囊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(IgA),这种物质能增强肠道的免疫能力,帮助抵抗肠道内的有害细菌,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。
肝脏分泌的胆汁含有初级胆汁酸、直接进入肠道对人体是有害的。经过胆囊的存储、转变为次级胆酸,可以起到保护肝脏、胃粘膜、胆囊和结肠免受疏水胆酸毒性的作用。因此,有疏水性胆汁酸的哺乳动物,如人类,必须有胆囊。
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提醒:胆囊是人类在千万年进化中保留下来的器官,每一项功能都经过自然选择,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。
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,人们对胆囊的认知也从“单纯的胆汁储存袋”,逐渐扩展到 “兼具消化、免疫、保护功能的多能器官”——它并非“可有可无”,而是身体系统中重要的一环。
因此,当查出胆囊息肉、结石时,不要盲目认为“切了就行”,也别不管不顾。点击此处一对一咨询专家,根据胆囊功能、病变情况制定科学方案,尽可能保护胆囊功能;日常要规律饮食、少吃油腻食物,从细节处做好“爱胆护胆”,让这颗小器官持续守护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