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、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表示,胆囊结石能否通过吃药排石,以及吃药是否有影响,需要结合结石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特性来看,以下是详细分析:
肝胆外科陈红春主任指出,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、胆囊收缩功能减弱等有关,其质地较硬且胆囊管直径较细(通常只有2-3毫米),药物很难将结石溶解或促使其顺利排出。
仅针对直径小于5毫米的胆固醇性结石(非钙化、质地较软),且胆囊功能正常(收缩功能良好、无严重炎症或梗阻),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熊去氧胆酸等药物。
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改善胆汁分泌、缓解胆囊炎症状,而非直接排石,疗程需6~24个月,且成功率仅约20%~30%,停药后复发率高(可达50%以上)。
结石直径大于5毫米、钙化结石、胆色素结石:药物无法溶解,强行排石可能卡在胆囊管或胆总管,引发胆绞痛、急性胆囊炎、胆管梗阻甚至胰腺炎,风险远大于收益。
胆囊萎缩、充满型结石、合并胆囊息肉或严重炎症:药物无效,需手术治疗。
疗效有限,复发率高:如前所述,仅少数胆固醇结石可能溶解,且停药后易复发,长期服药性价比低。
药物副作用:药物可能引起腹泻、肝功能异常(少数人出现转氨酶升高),需定期监测肝功能;其他“排石药”(如某些中药)可能含泻药成分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,甚至加重胆囊收缩异常。
严重风险,诱发急症:这是最需警惕的问题。药物可能促使结石移动,若结石卡在胆囊管,会引发剧烈胆绞痛;若掉入胆总管,可能导致胆管梗阻、黄疸、急性胆管炎,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(病情凶险,可能危及生命)。
最后,陈红春主任特别提醒:胆囊结石患者切勿盲目尝试药物排石,以免引发风险。建议及时前往专业医院,在医生的全面评估下,结合胆囊功能状态,选择保胆取石手术、胆囊切除手术等更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,确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