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发现胆结石,务必要尽早进行处理。这主要是因为,胆结石看似 “安静无害”,但实际上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递进式风险。这些风险会从最初的轻微不适,逐步演变为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症。
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主任、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表示,具体来看,尽早处理胆结石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许多胆结石患者在初期并无明显症状(即无症状胆结石),但这并不意味着结石会一直“安分守己”。结石可能在胆囊内滚动、摩擦胆囊壁,也可能因饮食油腻、过度劳累等诱因,突然卡在胆囊颈部或胆管出口,造成胆汁排出受阻。
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就会引发急性胆囊炎,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、恶心呕吐、发热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会因胆囊化脓、穿孔而导致腹膜炎,此时往往需要急诊手术,不仅治疗难度增加,患者也要承受更多痛苦。
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表示,胆结石的危害并非只局限于胆囊本身,它还可能 “乱跑” 到其他部位,引发更严重的问题:
胆总管结石:结石从胆囊掉入胆总管后,会阻塞胆汁排泄,进而导致黄疸、胆管炎(伴随寒战高热),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。
胆源性胰腺炎:当结石阻塞胰管开口时,胰液无法正常排出,会引发胰腺自我消化,形成急性胰腺炎。其中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20%-30%,是胆结石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。
这些并发症的治疗难度和所需费用都远超单纯的胆结石治疗,而且还可能留下胰腺功能受损之类的后遗症,影响患者一辈子的健康。
何明刚主任表示,长期存在的胆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黏膜,导致慢性炎症、黏膜增生,甚至还可能发展为胆囊癌。胆囊癌早期症状十分隐匿,一旦被发现往往已处于晚期,5年生存率不足5%。
胆囊肩负着重要且复杂的生理使命,一个健康的胆囊,对人体的消化功能、免疫防御都意义重大。守护好胆囊,不仅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,更与生活质量的高低紧密相关。
何明刚主任强调,对于早期胆结石,若能及时干预,只要胆囊组织结构完整、功能正常,就应优先选择保胆取石治疗,坚持“能保尽量保”的原则,避免盲目切除。
但如果拖延不治,使得胆囊反复发炎、出现纤维化,胆囊就会丧失收缩和储存胆汁的功能,最终只能无奈切除。而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长期消化不良等问题,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。
胆结石长期拖着不处理,就是在赌运气,这颗身体里的“定时炸弹”,没感觉不代表它不危险。尽早进行干预,是为了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。所以,一旦确诊胆结石,不管结石大小、是否有症状都要予以重视,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专业的治疗,越早治疗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