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这肚子痛,吃不下饭,后背还发胀……”在四川结石病医院门诊室里,50岁的王女士捂着右上腹愁眉不展。B超检查显示,她的胆囊里藏着三颗小结石。
最近天气转暖,类似急诊病例在各大医院明显增多。临床统计显示,每年春季,胆结石急性发作的就诊率急剧上升,这个看似温柔的时节,正悄然成为胆道系统的“多事之春”。
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表示,春季之所以成为胆结石的“活跃期”,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:春节间的高脂、高热量饮食,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骤增,当胆固醇过饱和时,就会析出结晶形成结石。节后1-2个月,正是结石引发的症状集中显现的时期。部分人节后突击减肥,采用极低热量饮食或断食,导致胆囊收缩减少,胆汁淤积形成结晶。这种“暴饮暴食-突然断食”的极端模式,极易打破胆汁酸碱平衡。春季乍暖还寒,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。寒冷刺激会使胆囊血管收缩,局部血液循环受阻,若此时存在结石,更容易引发胆囊炎急性发作。
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实,胆囊不仅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,还参与脂肪消化、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。盲目切除胆囊可能导致消化不良、胆汁反流性胃炎,甚至增加结肠癌风险等。
因此,现代医学提倡“能保则保”理念,何明刚主任表示,保胆已从“能否保住胆囊”发展为“如何更精准地修复功能”。对于胆结石患者而言,选择科学的保胆方案,不仅能够解决结石问题,更是对远期生活质量的负责。
1、饮食均衡:避免暴饮暴食,减少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。
2、规律进餐:按时进食三餐,避免胆汁长时间淤积。
3、适度运动:避免久坐,但剧烈运动前需评估是否存在结石移位风险。
4、定期体检: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胆超声检查。
一年之计在于春,正如何明刚主任强调:“通过科学认知和主动干预,我们完全能够打破春季胆结石魔咒。当人们开始关注早餐的质量、调整宵夜习惯、建立规律作息时,其实已在构筑预防结石的坚实屏障。”